我國首次從自然界采集的蚊蟲標本中分離到寨卡病毒
蟲媒病毒(Arbovirus)是指在敏感的節(jié)肢動物蚊、蜱、白蛉、蠓等吸血昆蟲體內繁殖,而通過叮咬和吸血將病毒傳播給人和動物引起后者感染的一組病毒,1992年國際蟲媒病毒中心注冊的蟲媒病毒已經達到535種,其中300余種病毒屬于以蚊蟲為傳播媒介的蚊傳病毒(Mosquito-borne virus)。已經發(fā)現100余種蟲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動物疾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引發(fā)嚴重蟲媒病毒傳染病的病毒,如登革熱病毒(DENV)、乙腦病毒(JEV)、西尼羅病毒(WNV)、寨卡病毒(ZIKV)等均為蚊傳蟲媒病毒。因此蚊傳蟲媒病毒及其相關疾病是與公共衛(wèi)生直接相關的社會問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梁國棟研究員團隊于2016年夏季在我國多個省開展蟲媒病毒調查和監(jiān)測研究,在采集的數萬只蚊蟲等吸血昆蟲標本中分離到多種蟲媒病毒。其中在貴州省采集的蚊蟲標本中分離到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等3科4種蚊蟲傳播蟲媒病毒。這也是首次在我國自然界采集的蚊蟲標本中分離到寨卡病毒。通過對病毒基因組的分子遺傳進化分析發(fā)現,中國分離的寨卡病毒與南美洲2015年以來流行的病毒毒株具有相同的分子進化和氨基酸位點突變特征,而這些氨基酸突變位點與寨卡病毒感染引起格林巴利綜合征和新生兒小頭癥等寨卡病毒感染綜合征有關,提示這兩株新分離的病毒毒株可能具有引發(fā)寨卡病毒綜合征的分子基礎。該研究論文“ZIKA virusisolated from mosquitoes: a field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China, 2016”已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SCLS)在線發(fā)表。
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傳蟲媒病毒,伊蚊為其主要的傳播媒介。2015-2016年間,南美洲巴西等地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的大流行,寨卡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表現為發(fā)熱等癥狀,一部分患者出現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胎兒先天性畸形(包括小頭癥)和病毒性腦炎等寨卡病毒感染綜合征癥狀。中國已有多例從南美洲國家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報道,但是未見本地病例發(fā)生。國外研究結果證實,寨卡病毒主要流行于熱帶地區(qū),該病毒主要在埃及伊蚊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宿主中循環(huán)。我國雖然在自然界蚊蟲中分離到寨卡病毒,但是分離到寨卡病毒的地區(qū)是否存在埃及伊蚊,是否存在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與當地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循環(huán)等均需要開展進一步調查,特別是我國是否存在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及其相關的公共衛(wèi)生負擔等均需要進行大量深入細致的現場和實驗室調查研究。
-
科技前沿